选择性必修一: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6:47    点击次数:52

第1课

1.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(朝代与制度对应)

夏商:世袭制、内外服制东周:贵族等级分封制、职官制度、宗法制

秦朝:皇帝制度、三公九卿制、郡县制,文书行政管理制度

汉朝:中外朝制、尚书台隋唐:三省云部制宋朝:二府三司制明朝:内阁制清:军机处

第2课

1. 古代希腊:民主政治

①特点:主权在民、轮番而治、直接民主、法律至上,权力制约、公民意识

②实质: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成年公民的直按民主.

2.斯巴达:寡头政治的代表[执政官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] (最高权力机关:公民大会)①特点:实行分权,具有民主色彩

②实质: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奴隶主贵族的民主

③局限性:a.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,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b.所有官职均元薪金,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

展开剩余93%

3.重要时间节点:

①公元前1世纪末,屋大维建立元首制,实行独裁统治

②14世纪初,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,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

③1215年,英国,《大完章》: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,保障封建主特权,照顾骑士和市民利益

④1721年,英国形成责任内阁制⑤1776年,美国建立;1787年,美国制定了宪法

⑥1789年,法国大革命;1792年.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

4.神圣罗马帝固:选帝侯制度

5.英国革命特点:先激进后温和、采取和平、妥协、渐进的改革(资产阶级力量不足)

6.英国政体特点:①以代议制为基础,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②君主逐渐“统而不治”,议会权力至上③内阁的首脑是首相,成员是各部大臣

7.法国政体特点:①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②权力重心在议会,总统由议会选出,对议会负责③内阁总理掌握行政实权,制约总统

8.美国政体特点:①联邦制原则(中央集权原则)②三权分立(分权与制衡)原则③人民主权原则(民主原则)

9.资本主义代议制

(1)特征:人民主权、间接民主、法律至上、议会立法、分权制衡、政党政治

(2)评价:①积极: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,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②局限性:a.少数人的民主b.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.C.资产阶级制度化是一种剥削制度

第3课

1.近代民国的历史分期

2.四条战线 ①革命统一战线:1924-1927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:1937-1945

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:1945-1956④爱国统-战线:1956以后

3.1912年3月11日,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主权在民、平等自由,三权分立、责任内阁制.地位: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,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

4.北洋时期政治特点:①军阀混战割据③专制色彩浓厚③政治混乱不堪

5.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形成原因: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体,建立了中华民国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

失败的原因:①照搬资本主义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③早期的政党不成熟④缺乏群众基础.

6.1928年,训政;1948年,完政.

7.中国共户党在根据地:①设边区政府和各级参议会②推行抗日民主制度③双减双交④“三三制”原则

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:设行政区(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)

8.1949年6月30日,毛泽东《论人民民主专政》,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9.中华人民共和国 重大时间点:

①1949年9月,《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》,“临时宪法”

②1954年9月,一届全国人大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,确立人代会制度,标志人代会制度确立

③1956年,八字方针“长期共存,互相监督”

10.根本政治制度: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

基本政治制度: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高制度,民族区域自治制度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

第4课

1.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突出表现:有利于富国强兵、巩国统治(政治稳定、经济发展、民族交融),最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

2.秦国,商鞅变法(废井田、奖耕织、奖军功、什伍连坐、建县制)

3.农业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

①经济制度::土地国有→土地私有制 ②政治格局:分封制→县制(加强中央集权)③行政权力:宗法世袭制→官僚政治 ④社会管理:礼乐制→刑罚制

4.471年,北魏孝文带改革(俸禄制、均田制、三长制,汉化)

S.1069,北宋主安石变法,1085失败

6.1572,明期张居正改革(一条鞭法)

7.中国古代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: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②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

③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④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

8.1898年,戊成变法,失败的根因: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

9.1901年初,清末新政(1905废科举,改为学堂选宫和留学生选宫)

11.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计,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

12.2017年10月,中共十九大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

第5课

一.官员选拔

1.西周至春秋时 :世官制(世卿世禄制)

2.春秋战国时期:荐举功劳制(废除贵族世袭特权,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阶级流动)

3.秦朝:以法为教,以吏为师(意义: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,提开了法律的社会地位,但造成了文化专制)

4.汉朝:察举制

5.魏晋南北朝时期:九品中正制

6.隋唐至明清:科举制(1427,明,“南北分卷制度”)

意义:积极:①打破特权垄断,加速社会流动,促进庶族崛起,扩大王朝统治(阶级)基

础,一定程度体现的公平公正理念②促进儒学发展和文化教育繁荣 ③影响周边国家古代政治制度,对西方文字制度产生较大影响。消极:①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

③抑制了新知识发展和科技进步

二.官员管理(考核)

1.秦汉:①上计制 ②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③(汉)巡视监察制度

2.隋唐:①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 ②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

3.宋朝:①御史台②地方划分路作为监繁区③台谏合一(御史有了谏官的议事权,谏官有了御史的监察权)

4.明朝:①考满和考察②都察院和六科(科道)

5.清朝:①考课制度 ②六科并入都察院

6.元朝:①中央设御史台 ②地方设行御史台、肃政廉访司

第6课

1.西方选官制度:①5-13世纪,无专任官员②14-17世纪,恩赐官职制③17-18世纪,个人赡徇制④19世纪后,“政党分肥制”⑤1870,文官制度最终确立(英团)

2.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

①历史因素: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,阻碍社会发展②经济因素:工业革命后,生产力的发展及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社大.要求改革选官制度(工业革命的推动)(根因)③思想因素:启蒙 思想的影响和教育程度的提高,导致人们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④外部因素:中国的科

举制提供了借鉴

3.美国:1893建立文官制度;1946,法国建立;日本:1947建立;德国:1952建立

4.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:①面向所有公民、公平考试,平等竞争、择优录取②严守政治中立③执行政策,不对政策负责 ④职务常任 ⑤凭功晋升

5.两方文官制度的影响

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②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,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③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权运

动的兴起⑤为世界上其他各国文官制度建立提供了借鉴.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⑦一定程度上

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

第7课

1.

2.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时代背景:①政治上:维新变法运动,清末新政推动②经济上:洋务运动开展③思想上:西学的传播,科举制自身日趋保守,无法适应时代发展

3.1904年初,《奏定学堂章程》,学官选宫制度正式设立;不久,又确立了留学生选官制度4.北洋政府时期(1912.4-1928),采用考试和甄别选拔官员

1913年初,北洋政府《文官考试法草案》,这是文官制度确立的标志

5.2005年,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》,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

第8课

1.公元前536年,郑国子产“铸刑书”,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

2.魏晋时期,律合儒家化(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)

3.《唐律疏议》,礼法结合的典范,中国现存最早,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,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

4.752年,《大唐开元礼》;963年《宋刑统》

5.乡约发展趋势:原本由儒学人士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,经政府利用和推广具有约束力,与法律合流,乡约成为统治工具

6.乡约的影响: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,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③利于发展生产 ④使基层社会日益僵化,缺乏活力.

第9课

1.公元前450年左右,《十二铜表法》;6世纪,东罗马帝国《罗马民法大全》,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.

2.13世纪,英国通过《大究章》,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

3.1804年,法国《法国民法典》,“大陆法系”或“民法系”

4.英美法系: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(法官地位突出);大陆法系: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

5.1878年德国领布《国家律师法》,奠定了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.

6.392年,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;476年,西罗马帝国灭亡

第11课

1.中国古代与少数民族交流方式:①军事打击和防御:战争与修筑长城②建立政权隶属关

系:册封、羁縻政策;因俗而治③加强行政管理:中央设类门机构管理,地方设行政单位④加强

经济往来:屯田、榷场等⑤和亲、会盟、和议

2.秦设典容、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

3.汉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.汉初,匈奴和亲;汉武帝,卫青、霍去病北击每奴;89年,窦宪出击北匈奴

4.公元前60年,西汉设西域都护府;东北设护乌桓校尉;汉在边疆实行屯戍政策

5.隋唐时期:①礼部和鸿胪负责对外事务 ②会盟

特点:以和为主、恩威并施、政策开明、因俗而治、手段灵活.

6.元:①四等人制②西藏:宣政院 ③台湾:澎湖巡检司

7.明:①四夷馆 ②修长城,布军镇 ③东北设都司、卫、所④西南:土司③西藏:都司

8.清:①北方:满蒙联姻②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③册封 ④西南:改土归流⑤1622

年,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,1683年,清在台湾设府,隶属福建省⑥1689年,中俄签订《尼布

楚条约》

9.13世纪,元朝,马克·波罗《马可·波罗行记》

10.朝质贸局的特点:①崇尚睦邻友好 ②结构稳定,维系千年③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④与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

11.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:①由开放走向封闭②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④以和平为主.

12.朝贡体系解体的原因:①鸦战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②体系内在缺陷,如厚往薄来③清朝国力的衰落 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.

第12课

1.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:①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②封建割据势力削弱,中央集权加强③宗数改革运动流重打击了敬会势力,强化了各国世俗权力

2.1625年,荷兰人,格劳秀斯,《战争与和平法》,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,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

3.1648年,《威斯特代利亚和约》,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,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、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,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

4.1815年,维也纳体系(大国协调,欧州均势)

5.一战后,国际联盟(“全体一致”原则),难以履行职责

6.1945年6月,《联合国宪章》,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原则,“大国一致”,托管制度(纲要下)

第14课

1.1949年上半年,“另起炉灶””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”“一边倒”

2.1954年6月,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”,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;1971,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

3.1972年,中美关系正常化;1979,中美建交

4.习近平外交思想;中共十九大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

第15课

1.中国货币演进历程:①由自然材质到人工材质②由多元币制向统一币制③由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④铭号由文书重量向年号演变

2.1912民国建立,法币为法定货币;1935,法币改革,发行法币,白银国有

3.人民币发行原则:经济发行、计划发行、集中统一

4.1816年,开始推行金本位制;1944年7月,布雷顿森林体系(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)

5.20世纪70年代,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;后来建立牙买加体系

第16课

1..780年,唐,废租庸调制改为两税法(①保注国家的财政收入②适应家庭经济的发展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④对后世的最响深远)

2.北宋中期,王安石推行“募役法”(保证获民生产时间,促进农业发展,增加了政府的财政作入)

3.明后期,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流通量的增加,张居正,一条鞭法(①简化手续,降低成

本②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发展③政府对人民的拨制进一步松弛④体理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⑤促进工商业发展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.)

4.1712,清康熙帝,“滋生人丁,永不加赋”。雍正帝,摊丁入亩

5.1928年,国民政府,“改订新约”运动

(意义:①推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②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③促进对外贸易,增加政府收入)

6.1980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》,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

第17课

1.历代户籍制度演变:①与士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②户藉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海渐减弱③传统户藉制度逐渐废除

2.汉期:编户齐民;隋:大索貌阅(①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②打击了豪强地主③有利于增强国家劳动力④减轻了赋税负担)

3.宋朝:主户与客户,“诸色户计”

4.明“黄册”;清:固定丁银、摊丁入自。乾隆:永停编审

5.唐:三长制;秦明:什伍制度:唐:邻保制度;宋:(王安石)保甲制;明:十家牌法;清:里甲制、保甲制

6.汉:常平仓制度;隋文帝:置仓积谷;

第18课

1.背景

(1)政治:近代民族国家产生;资本主义制度及政治模式建立

(2)经济:社会经济的发展,封建庄园逐渐解体,资本主义农业发展;工业革命,工业城市出现

(3)阶级:城市新兴资产阶级打破行会治理模式

(4)思想:启蒙思想强调民主自由

(5)历史因素:继承地方自治传统

(6)重视: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

发布于:湖南省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